年5月16日,建筑大师贝聿铭逝世一周年。
很多人对贝聿铭的印象,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建筑大师。他的同龄人、文学家木心说:“贝聿铭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是木心的苦涩自嘲;而在贝聿铭,还真是如此。他毕生坚持的方向,做出的重大选择,的确都是“对的”。
当然,贝聿铭身上有很多东西是别人没法学。像门第、基因、家族文化这些先天条件,都是得天独厚。但贝聿铭的生涯,并非我们以为的那样一帆风顺,他的几乎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曾面临责难和挑剔,都是历经千难万险才来到世间的。
正如贝聿铭自己总结的一句话:Successisacollectionofproblemssolved.(成功是已解决问题的积累)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下,贝聿铭如何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以此缅怀纪念大师。
对人
认知清楚,善于沟通变通
建筑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不像画画、写作,一个人有才华灵感就可以做,建筑需要先拿到项目,这需要多方面的积累,那么,贝聿铭是怎么开启事业的?
几十年前的美国建筑界两条铁律:一是受尊敬的建筑师不与开发商一起工作;二是从不聘用中国建筑师。
贝聿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打破了两条戒律。
贝聿铭做设计的起步,是跟房地产巨头齐肯多夫合作,设计商业住宅群,还帮母校麻省理工设计过科学大楼。贝聿铭在齐肯多夫的公司,接触到了“高端融资、城市规划、*府法规”,这些成为他日后在*治、权力、外交中游刃有余的重要基础。
此时,贝聿铭开始展现出超强的沟通能力,他的太太回忆,老板经常是早上7点就把电话打到家里来,甚至直接到楼下来按呼叫器,让贝聿铭一起去谈新项目。是因为,贝聿铭这个设计师,比老板更擅长谈判。
年,43岁的贝聿铭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此时他最需要的,是拿到一个举世瞩目的项目。这个项目是在年出现的——建造纪念遇刺身亡的肯尼迪总统的图书馆。
当时,肯尼迪家族召集了全世界最好的18位建筑师进行海选。贝聿铭虽然名列其中,但比起其他名家,只能算是寂寂无名的小字辈。
结果却是总统的遗孀杰奎琳选中了他。这是为什么呢?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候选的这些名家,大多都有大师的派头或者艺术家气质。比如当时更有名气的现代派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总是衣冠不整,自说自话,他的语言风格是这样的:“我问砖头喜欢什么?砖头回答‘我喜欢拱门’。”这样的话会成为有哲理的名言,但作为外行人,真的是太难沟通了。
而贝聿铭就不一样了,他彬彬有礼,精明自信。他当时租的办公室很狭小,为了迎接杰奎琳的访问,连夜重新进行粉刷布置,摆放了杰奎琳最喜欢的鲜花和植物。在介绍自己想法的时候,不仅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因地制宜的巧妙构思,包括建筑材料的选用、建筑物的思想内核以及特殊意义的融入……事无巨细,从宏观到细节,配合生动的描述,这一切都让杰奎琳赞赏有加。
杰奎琳说:“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
年,贝聿铭和杰奎琳·肯尼迪出席新贝聿铭这种“客随主便”的礼数,正是中国传统的待客法则。贝聿铭说:“我小时候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学习待人接物的法则。我把人和人的关系看得很重要,一个人应该懂得如何得到,如何给予。”
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建造了15年之久,过程中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好在最后都迎刃而解,图书馆于年落成,其新颖的设计,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也由此,贝聿铭在美国从一名普通建筑师跻身名流。
在贝聿铭的另一座有名的建筑——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也体现了善于沟通的高情商。
香港人非常信风水,觉得建筑的正面有太多的X型,这像过去罪犯木枷上的封条。
贝聿铭准备了一套话术:“那些X型图案,是交叉的钻石;而塔楼的造型,象征的是雨后春笋,有雨水了,那当然就有财气。”
他的解释,让银行大为高兴。
香港中银大厦不过,你要是觉得贝聿铭只是靠情商拿项目,那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贝聿铭的事务所,号称是全世界最善于把图纸变成建筑的团队,因为贝聿铭是个能读懂客户内心的人。
在会议上,贝聿铭听一会儿讨论,就能在一两分钟里总结概括出客户问题的关键所在。
他介绍自己的想法时,几乎不使用专业术语,也从来不念成稿。他的即兴发言总是情绪激昂,特别有感染力。贝聿铭还知道,专业的设计图纸会把甲方搞糊涂。所以他给客户展示的,经常是精美的模型,还会把城市的各个部分都做成了缩尺模型,能让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项目。
彬彬有礼,为他人着想,这就是高明的沟通艺术。
对艺术
是非曲直,皆由作品解答
建筑师被称为大师、艺术家,得有自己的艺术思想。那么,贝聿铭是怎么建立自己的建筑艺术世界的?
年,87岁的贝聿铭在《中国青年》发表了一篇自述文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二:
“我用自己的方式铨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从不缅怀过去,而是专注于现在。我把每个睡醒后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因为这表示还有一天可以工作。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是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没有人能永远风光,但建筑是悠久的,最要紧的是看你的工作如何,工作能否存在,50年以后,年以后……任何名份都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下的只有建筑本身。”
从最开始,贝聿铭就给自己定下了大师才能抵达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把自己的创作和人类的文明联系起来。
年,60多岁的贝聿铭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建筑师。
当时的法国总统邀请他参与卢浮宫整修计划,在贝聿铭主持项目的十四年里,批评、反对、质疑的声音从没有停止过。
在他提出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方案的评审会上,他被与会的专家评审、*客批评得一塌糊涂。
所有的法国主流媒体都在讽刺这个中国人为卢浮宫带来了“一个毁灭性的巨大装置”。像米兰·昆德拉这样的文化名人,也公开反对贝聿铭的方案,认为是“法国脸上的一道疤。”
他并没有做过多的辩解,只是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应对一切的质疑。法国民众质疑他的改建方案,他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的构想。
玻璃金字塔的结构是钢筋+玻璃,贝聿铭要求非常严苛,玻璃的安全系数必须极高、完全平面、完全透明,以便能够从金字塔内部看外面的卢浮宫不会有任何变形,甚至因为玻璃颜色造成的改变都不允许。
但在当时贝聿铭要求的完全透明、无色的玻璃法国是没有的,工程师试图说服他,这个计划过于理想化,不可能实现。
但几天后,贝聿铭拿着一块完全透明的玻璃出现了,这是德国人用在喷气式飞机上的玻璃。只有这种玻璃,才能达到贝聿铭的要求。万幸,法国工程师们改造工艺,制造出了这样的玻璃。
时间证明了一切,玻璃金字塔竣工完成后,整个法国为之震动,人们争相为贝聿铭鼓掌,法国民众更是沉迷其中,这座建筑被誉为是法兰西走向新世界的标志,也成为蜚声世界的标志性建筑。
贝聿铭的精益求精,在每一个建筑作品上都有所体现。
他晚年还设计了克利夫兰的摇滚名人堂。那一阵,他的助手发现了一个好玩儿的现象:这个七十多岁的老绅士,整天戴着耳机听摇滚乐,琢磨着怎么把生猛反叛的流行音乐转换成空间结构。这座建筑,今天是全世界摇滚乐迷的圣殿。
摇滚名人堂91岁那年,贝聿铭还设计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为此,贝老在中东考察数月,研读穆罕默德理论。并先后造访印度、叙利亚、突尼斯、埃及各大清真寺采风。这座举世闻名的伊斯兰博物馆,也当之无愧成为了贝老的封山之作。
贝聿铭说:“你要想往新的一条路上走,免不了有很多人觉得不大舒服。要改进是非常难接受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前走。”
对管理
挺直脊梁,保持优雅,处变不惊
贝聿铭是艺术家,但也是工程乙方、事务所老板,企业家贝聿铭要解决的问题,比艺术上的问题更现实、更挠头:像资金预算、危机管理、员工激励等等,他又是怎么处理经营和管理问题的呢?
贝聿铭的伟大之处,除了设计能力,其实同样重要的还有资本的运作能力。贝聿铭通过自身的才华的尽情展示,说服了资本,又让资本说服了当地*府,让钱用到合理而生动的地方,让伟大的建筑群得以诞生,才让世人看到那么多好建筑。
波士顿的汉考克大厦是贝聿铭事务所设计的一座高楼,外立面使用了大片玻璃幕墙,目的是让建筑在晴天和天空融为一体。但他们用的那种夹层玻璃有技术缺陷,遇到摇晃就会碎裂。年,贝聿铭事务所设计的波士顿汉考克大厦玻璃脱落,让贝聿铭遭遇了事业上最大的危机。
汉考克大厦更让贝聿铭痛苦的是,自己积累的名誉几乎毁于一旦,一度连新项目都接不到了。这时,他的事务所已经有了名设计师,需要庞大的业务量才能运转。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在贝聿铭温和的外表下,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意志力。他从来不考虑裁员或降低设计师们的高工资,依旧维持着香槟、牛排的午餐待遇,也没有解雇任何一名员工。事务所里永远飘着咖啡的芳香,摆放鲜花的习惯也一直延续下来这是他对精英创意团队的尊重。
其实,这时候他已经连付房租水电费都困难了。那段时间,他飞遍了全世界,去亚洲、中东的新兴市场找机会,到沙漠中心拜会酋长和王妃,尽力讨他们的喜欢。才让事务所一直坚持下来。
年,保罗·梅隆将美国国家美术馆扩建工程交与了他。施工期间,贝聿铭的图纸遭到了工人们的质疑。
他要将外墙打造出锋利的切口效果,而工人们从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不敢贸然举动。贝聿铭许诺,一旦出了问题,都由他承担,这才安抚了工人们。
后来,那些切口被无数人触摸过,变得日渐圆钝,无疑证明了人们喜欢这样新奇的设计。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解救贝聿铭的一根稻草,也是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贝聿铭不做谷底凄凄的弱者,从下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处变不惊的强大内心:
年,贝聿铭夫妇带着小女儿,到柬埔寨游览吴哥窟,赶上*队突袭,贝聿铭一家丢弃行李,挤在一辆租来的小车里,在热浪和滚滚灰尘中行驶英里逃到泰国,一旦他们的护照被没收,他们就会被认为是逃亡的柬埔寨人,但贝聿铭还有闲情逸致在水果摊停下来尝尝榴莲的味道。后来贝聿铭一家安全抵达曼谷机场,两天后,他穿着高雅精致的服装出现在巴黎,还是一如既往地从容自若。
随时保持优雅的态度,自然与富足原生家庭从小给的安全感分不开,但更多的还是在于每一天的点滴浸润,和对无常的接纳。
聪明人应该练就一颗永远摔不坏的强大心脏,总是能坚持不断跑下去,即使跌倒,也能不断爬起来,一边跑,一边欣赏路旁的风景。
结语
《贝聿铭传》的作者迈克尔·坎内尔曾这样写到:
“贝聿铭的肖像是这样的:一个关于建筑和权威、移民和同化、美国式的奔放与中国式的节制、精明的实用主义与微妙的装饰手法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东方和西方的故事。”
如今贝聿铭老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建筑作品依然在世界各地散发着不同的魅力。
我们,也依然从大师的精神世界中获益。
谨以此文,纪念贝聿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