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4月17日晚间,沙特、伊拉克、俄罗斯等16个产油国在多哈举行会议,讨论“冻结原油产量”事宜,会议一直持续到4月18日凌晨2时左右,但最终未能达成一致协议。
点评:
(1)多哈梦碎,凸显博弈艰辛。此次会议之前,市场对产油国间达成阶段性协议抱有一定的期望:外媒披露协议草案为“今年10月以前将每月原油日产量的平均值维持在1月份的水平以下”;科威特、阿曼、厄瓜多尔等部分与会国官员亦就协议达成发表了乐观言论。
不过,实际会议进程“走过场”的意味更浓。主要产油国之一的伊朗并未派出主要官员参加此次会谈(伊朗仅派遣驻OPEC代表参会,石油部长并未出席),并表示“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石油份额”。而沙特则表示“如果主要产油国包括伊朗不同意冻产,沙特也不会冻产”。两大博弈力量僵持不下,是导致此次会议“流产”的直接驱动因素。
(2)油价跳水,前景可能蒙尘。本轮石油价格反弹从2月中旬左右开始启动,幅度超过40%。可以看到,本轮油价反弹要明显强于其他商品,与全球股市等风险资产走势也阶段性背离,“冻产预期”很可能就是背后重要的支撑力量。“动产协议”流产导致今日原油价格大幅跳水,油价中此前Price-in的“供给支撑”面临回吐压力。
从更长的视角看,“页岩油革命”以来,由于全球原油供给逐渐“分散化”,供给端变化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日渐式微,这一点可以从油价对“地缘*治事件”愈发不敏感得到验证。总的来说,除非需求端出现持续的改善,油价很难单单在供给因素的触发下迎来上行拐点,而从基本金属等其他商品走势以及全球经济数据变化看,全球需求反弹温和,持续性仍待观察。
今年6月,产油国之间还可能进行新一轮的协商。全球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从国际贸易大环境到石油市场,“抢需求”均是主旋律,这导致“石油联盟”日益松散,国际博弈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模式。我们认为,届时除非油价进一步大幅下探导致产油国利益普遍受损,达成实质性协议的可能性仍然不高。也就是说,协议达成概率与油价位置存在负相关关系,“动产协议”只可能给油价托底,而无法为油价上行助力。
(3)大宗“躁动”恐受波及。国内黑色系商品走势与油价颇有类似之处,整体上仍处在供过于求的局面中,但短期受资金推动、供给支撑、需求改善无法证伪等因素大幅上涨。如果油价重回弱势,国内大宗价格的涨势也可能受到冲击。我们维持3~4月通胀是阶段性高点,二季度将显著回落的判断。全年通胀水平将总体温和,“滞胀”没有发生的基础。
(4)多哈会议对全球汇市影响不大。原油大跌对美元及人民币冲击不大。即将揭幕的4月主要央行议息会议及可能带来的货币*策“预期差”仍是下一阶段全球汇市的主要驱动变量。欧洲央行在3月会议上刚刚推出新一轮宽松,本次会议上再有动作的可能性不大,但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