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前话:千里大运河,锦绣书华章。年新春伊始,为更好发挥学术研究优势、增强平台文化赋能的公共服务能力,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以保质保量完成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年度课题与后期资助项目为目标,高质量完成了研究院年度专项课题结题验收工作,现将“年度项目标志性成果”(年12月底结题项目)总结成系列简报,即日起在官微上进行分期推送,以飨广大读者,与各位共话常州大运河发展。
”
研究院“年度项目标志性成果”(年12月底结题项目)简报之(五)
从过去流向未来:
我国运河文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陆克寒王艳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计量统计法,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从文献发布年度趋势、期刊来源、期刊学科分布与研究层次、核心作者、关键词频次统计角度梳理我国运河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我国运河文化研究跨学科属性明显;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作者“集群”效应弱、贡献度较低;研究主要集中于运河文化建设、京杭大运河沿线、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关键词:运河文化;文献计量;动能转换
引言
*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1]。运河文化记载了运河流域社会历史运行和发展的轨迹,是运河流域发展的历史见证,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于运河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运河文化如何助力经济发展、推动运河经济带的发展、助力运河沿线城市实现区域聚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值得深思。
我国运河文化研究发端于年第四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2],在此次会议上以田秉愕[3]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对《金瓶梅》与运河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20世纪初期,以杭州、济宁为首的京杭大运河河段孕育的运河文化以及运河段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问题引起了学者的重视,此后,运河文化研究逐渐兴盛。本文拟从文献发布年度趋势、期刊来源、期刊学科分布与研究层次、核心作者、关键词频次统计5个角度出发,总结我国运河文化研究的概况与特征,分析我国运河文化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我国运河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CNKI数据库来源广泛,数据齐全,学界认可度较高,因此本文选取其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年4月3号,以“主题”为检索项、“运河文化”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对-年发表的关于运河文化的文章进行统计,筛选和剔除简讯、通知公告、一稿多投等文章后,最后得到1,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1,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篇。本文主要借助Excel和Spass两种数据统计分析工具,结合文献梳理和筛选,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角度,分析我国运河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以期发现我国运河文化研究的不足,为运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二、运河文化研究载文情况分析
(一)文献年度趋势分布
运河文化相关文献发表的数量与发表年度之间的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运河文化过去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研究运河文化的文献最早出现于年——《金瓶梅与运河文化》[4],该文章从运河文化的视角出发,从《金瓶梅》与*河、运河座标图系、《金瓶梅》所表现的“运河文化”、《金瓶梅》所表现的运河文化的承袭与变革、运河文化的历史积淀四个层面探讨《金瓶梅》与运河文化的关系。而档案领域最早探讨运河文化的论述是年发表于《档案与建设》上的《历史告诉未来──苏南运河整治工程档案工作随笔》[5],该文介绍了苏南运河整治工程档案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表明档案领域对于运河档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