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分析师总是看反保险股
TUhjnbcbe - 2020/7/22 11:23:00

分析师总是看反保险股


摘要:  观察公开发布的保险行业研究报告,能够准确预判股价波动者并不多见。由于保险公司的强势,保险行业分析师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致使很多分析师不能思行合一。   在国寿股价达到历史峰值附近时,大部分券商分析师并没有过多提示投资风险,而是将目标价定在90元以上。


观察公开发布的保险行业研究报告,能够准确预判股价波动者并不多见。由于保险公司的强势,保险行业分析师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致使很多分析师不能思行合一。


2007年11月1日,中国人寿(,)盘中曾达到每股75.98元的历史峰值,此后股价急转之下,在随后的11个月里,股价跌至17.25元的阶段谷底,跌幅77.30%。


在国寿股价达到历史峰值附近时,大部分券商分析师并没有过多提示投资风险,而是将目标价定在90元以上。其中,在2007年10月30日的研究报告中,国信证券认为,国寿在2007年内将达到91.78元的目标价。兴业证券()在2007年11月13日的研究报告中,上调了对国寿的评级至"强烈推荐",这意味着兴业证券认为国寿在未来12个月内将相对大盘上涨15%。事实是,此后的12个月内,国寿股价跌幅为67.26%,相对上证指数多跌了3.1%。


公开可查信息显示,当国寿股价处于历史峰值附近时,即在2007年10月30日到2007年11月13日期间,至少有10家主流知名券商给出了推荐、买入、增持评级。仅海通证券()保持着异类般的冷静。2007年10月30日,在国寿股价触及历史峰值的前夜,海通证券的研究报告给出了"中性"评级,这是海通证券一直以来对国寿的评价。


海通分析师潘洪文认为,国寿在未来6个月内,股价将滑落至42.00元。2008年1月28日,国寿股价终破42.00元,以每股41.04元收盘。实际上海通证券对国寿的中性评价,只是基于对国寿保费收入一贯的担忧。而后来造成保险股大跌的原因,无疑是金融危机的来袭和货币紧缩周期的启动,这一点,当时几乎没人在报告中提及。


2008年10月28日,国寿的股价达到上市以来的最低点,每股17.25元。在国寿股价下跌之初,券商们的反应速度似乎并不足够快。从2007年末到2008年6月30日,只有海通证券和中金公司曾对国寿给出中性评级,其他券商仍给予国寿强烈推荐、买入等评级。


从2008年8月开始,各卖方分析师对国寿的评级才开始有明显的转向。其中,国信证券、国泰君安、民族证券、第一创业相继给出中性评级,另有部分券商下调对国寿的评级至谨慎推荐或持有。进入2008年10月后,除中投证券仍给出强烈推荐外,其余大部分券商开始认为行业中性。但此时市场已经开始反转,券商分析师们再一次预判错误。


国寿股价再一次出现阶段性高点是在2009年7月24日,每股34.01元。遗憾的是,此时提示风险的券商仍是少数,2009年7月15日到2009年8月末,给出中性评级的券商仅有联合证券、国海证券、国泰君安、兴业证券和齐鲁证券,另有超过17家券商给出的评级是买入或推荐,部分券商甚至在这一时间区间上调对国寿的评级。


截至2011年6月1日收盘,国寿每股19.06元。在整个下跌过程中,给予乐观评级的券商明显占多数。同样,在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并且周期与国寿高度一致。券商的一致预期与个股的实际表现基本倒转。


虽然由于券商的部分研究报告并非免费向公众公开,统计样本并不能准确描述券商在各个时间点的判断,但可以大致看出,很少有券商分析师能够先知先觉地提前预判保险股的走势,很多时候,券商也同样后知后觉。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当券商分析师对保险股有一致性程度较高的评价时,可以确定是对保险股进行操作的好时机。即以券商对保险股的评级等级作为反向指标,当绝大部分券商一致推荐买入、增持的情况下,应该警惕保险股的风险;当绝大部分券商对保险股的评级为中性或持有等评级时,可以适当买入。


由于A股市场保险股样本较小,且时间跨度不长,并不确定以后仍能延续这一规律,但它有着自身的逻辑。


《华尔街》曾揭示过券商研究报告的一致预期对股价起反向作用的内在逻辑:券商给予较高的评级,代表着个股受市场关注度较高,这意味着该股可能受到市场的过分追逐,从而出现估值较高的情况,盈利预期被透支;当券商并不看好该股的时候,即使成长性再差,也可能会有估值洼地出现。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析师总是看反保险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