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开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本次疫情经历了几个扩散阶段,从中国开始成为第一波疫情地区,随后欧洲、美国等地成为第二波疫情地区,巴西、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的成为疫情最新蔓延地区。由于各国所处的疫情发展阶段不同,疫情对其#产业链#的冲击程度也存在一定分化。
在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各个国家纷纷采取防控措施。从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较高级别的防控措施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直接冲击。
在本次新冠疫情影响下,市场上出现“逆全球化”和“中国输家论”的声音,一种认为全球化时代即将结束,主要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要重塑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另外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可能是供应链转移的输家,某些外资企业将撤离中国。对此,我们认为对这两种声音应理性看待:
1.部分战略产业存在回流现象,但并非全球化时代已经过去,区域内的合作将会加深;
2.疫情并没有改变国际产业链在中国的布局,反而创造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机遇。
部分战略产业存在回流现象,但并非全球化时代已经过去,区域内的合作将会加深
从过去30年的发展看,全球商品贸易结构中中间品贸易已逐步成为主流。在年代,国际贸易总量中70%以上是产成品的贸易,国与国之间主要是产成品的贸易,随后产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逐渐下降,到年,70%以上的货物贸易是零部件、原材料的中间品,已取代产成品成为国际货物贸易的主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以苹果手机为例,其零部件供应涉及全球数十个国家的上千家工厂,形成一条布局全球的产业链,可以看到过去30年,全球贸易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全球产业链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套。
由于多边贸易谈判的困难性,全球经贸格局从整体合作向区域间“圈层”合作转变,圈层贸易兴起。越来越多国家将发展国际贸易的途径转向区域贸易层面。区域贸易协定(RTA,RegionalTradeAgreements)获得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RTA自多哈回合谈判停滞后在各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签订国家数量激增且协定签署进程加快。根据WTO统计,截至年总有效RTA数量达个,其中FTA(FreeTradeAgreement,自由贸易协定)性质的个。从全球整体合作向区域间“圈层”合作是全球化发展到更高级阶段以后必然的趋势。
FTA协定中的条款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WTO。FTA涉及诸多自由化程度更高的条款,包括制造业关税减让、贸易便利化、出口税、技术性贸易壁垒、国有企业、反倾销、反补贴、国家援助、*府采购、知识产权协定等。
截至年底,中国已经与25个国家及地区签署了17个FTA,涉及亚洲的东盟10国、韩国等13个国家、美洲的智利等3个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的冰岛和瑞士等。尤其是东盟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连续12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也有很多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在产业链上与中国大陆形成了协同,也助推了区域贸易的兴起。
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东盟倡议发起的“10+6”国RCEP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东盟+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RCEP的签订将实现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将持续助力中国深化与东盟、澳大利亚等国的国际贸易与投资。
本次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各国加强对战略性产业的控制。本次疫情的全球蔓延经历了中国—欧美—巴西、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多次传播,暴露了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新冠疫情使各个国家意识到:
1.产业链并非越长越好,应该考虑安全性的约束;
2.劳动力成本并非决定产业选择的唯一重要因素,靠近终端市场和区域产业集群同样是重要考量因素
疫情将推动产业链的区域化和周边化。疫情影响下,对于两类产业的区域化和周边化推动将更加明显,一类是长供应链行业,包括化工、通信、电子、汽车等行业,另一类是国家安全相关行业,包括医药、医疗用品、粮食、能源、*工等。疫情之后,各国将加强对战略产业链的控制,出台*策鼓励这些产业在本土或周边国家配置产能,降低供应链安全风险。
疫情无法让贸易重回过去,但是会加速产业链区域化布局。疫情将加速推动产业链向原材料供应地或终端市场布局,未来的全球产业链将呈现以下特点:
1.经过本次新冠疫情,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将得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