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世界杯已于今天凌晨正式开幕。
这届世界杯因为主办国卡塔尔而有诸多特殊之处。时间上,因为当地气候,举办时间罕见地从六七月份改到了11月份;空间上,它是一届迷你的“城市世界杯”,绝大多数比赛集中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舆论上,从申办到筹办,直到临近开赛,争议不断;财力上,卡塔尔为此次世界杯花费的重金远超历届主办国。
在如此多特殊的挑战之下,卡塔尔为什么要举办这届世界杯,我们尝试从商业的角度为它算个账。
本期节目由《商业就是这样》和体育播客《鹰眼时间》联合制作,以下是本期节目的文字稿节选,完整内容请收听播客。
世界杯赚钱与否的三个主语
本届世界杯共有8座体育场,其中6座是新建的,另外2座是翻新的。8座体育场全部配备了空调系统,每个座位下面都有出风口。另外,卡塔尔还新建了多家酒店,一方面作为参赛各球队的驻地,一方面迎接各国球迷。球迷可以通过3条地铁在各个球场之间穿梭,而这些地铁也都是在世界杯筹办期间建成的。总之,一切都是新的。
那么,卡塔尔为什么要费尽心力举办世界杯?投入的这么多钱,能赚回来吗?
年北京冬奥会时,《商业就是这样》做过一期讨论奥运会赚不赚钱的节目,那期节目开宗明义的问题就是:讨论赚不赚钱,关键要看主语是谁。如果看IOC,也就是国际奥委会,那可赚钱了;如果看举办城市,那就看算的是一届比赛的小账,还是算城市长期发展的大账了。
衡量世界杯也类似,它的核心是FIFA——国际足球联合会。而每一届世界杯都会有一个专门的执行委员会,它介于FIFA和举办国之间,处理一些赛事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举办国,他们往往承担了最大头的场馆和基建支出。
所以讨论世界杯是否赚钱就有3个主语:FIFA、执行委员会、举办国。
首先看FIFA的账本。FIFA在世界杯期间的收入端主要分成4大块:转播权、品牌赞助、票务服务和IP授权。年俄罗斯世界杯,这4大块收入的总和是53.57亿美元。根据史密斯学院经济学教授AndrewZimbalist的测算,以及一些市场预期,FIFA在今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的总收入约为47亿美元。当然,具体的数字要等FIFA年报出来才知道。
拆分来看这4部分收入。首先是转播权,它是占比最高的一部分,一般在FIFA的收入结构中可以占到一多半。其中,欧洲地区一直是贡献最多的,亚洲与北非地区排第二。但这次卡塔尔世界杯不一样了。因为卡塔尔官方媒体为了拿下中东地区的转播权就花了8.8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年俄罗斯世界杯欧洲地区的转播费,所以整个亚洲和北非地区肯定会成为电视版权费最主要的贡献地区。
第二部分是品牌赞助收入,大约占30%。世界杯的赞助商也类似于奥运会,会分几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FIFA全球合作伙伴,一共就7家: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现代起亚、万达、Visa、卡塔尔能源、卡塔尔航空。这些企业与FIFA都是长期合作的,不少是七年一签。第二个等级是世界杯赞助商,一届一签,本届也有7家,包括3家中国公司:蒙牛、海信、vivo。其中,蒙牛还专门开辟出了“乳制品赞助商”这个新的赞助类目。第三个等级是一些区域赞助商,以及一些本地赞助商。
收入的第三部分——票务服务,大约占10%。世界杯所有的门票收入会归集到FIFA的一个子公司手上。最后的很小一部分,就是FIFA标志的贴牌授权费,比如给EAsports的FIFA系列足球游戏授权。
如果和国际奥委会横向对比的话,FIFA在收入结构方面最大的区别是,世界杯的门票钱是进FIFA口袋的,而在奥运会,门票收入大部分是属于举办国奥组委的。总体来说,FIFA是把世界杯这个最大的收入来源牢牢地攥在手里。
看完FIFA的收入,再看支出。支出的大头是比赛奖金。今年世界杯的总奖金有4.4亿美元,夺冠队伍会拿到万美元,而小组赛没有出线的队伍也能带万美元回家。
奖金之外,预计卡塔尔世界杯期间,FIFA还会花3.26亿美元用于补偿球员所在的俱乐部。比如,中超球队上海申花队的外援巴索戈要代表喀麦隆国家队出战,申花据说能拿到20万美元的补贴。对于现在的很多中超球队来说,这个量级的钱还是比较重要的。
另外,FIFA还有2.47亿美元用于制作电视内容,2.07亿美元作为人员成本等。总体来看,FIFA希望将这届世界杯的支出控制在17亿美元。
根据预期的收入水平推算,FIFA通过本届世界杯有大约30亿美元的盈余。
当然,FIFA是个非营利性组织,它的盈余不会剩下来变成分红,而是会投入到组织的日常运作和发展足球事业上。
而对于第二个主语——执行委员会,它的收支则相对简单。执行委员会的收入都来自于FIFA的拨款。而在它的支出端,大头是人员工资,还有比赛期间组织交通、安保的费用,场馆维护的费用,甚至组织各队抽签的费用。年俄罗斯世界杯执行委员会的总支出是3.83亿美元,仅靠比赛期间的门票收入就完全可以覆盖掉这个成本。
因为执行委员会所有的钱都来自于FIFA,所以它其实根本不用考虑赚钱与否,最多考虑能不能省点钱。这一点跟奥运会的奥组委就很不一样了,因为奥组委不仅可以拿到国际奥委会的补贴,也可以拿门票收入和一部分赞助商收入。
到了最后一个主语——举办国,情况就和奥运会非常接近了。简单来说,就是世界杯产生的直接收入基本跟举办国没关系,而承办世界杯的主要支出,都是它花钱。所谓的主要支出,就是场馆建设、赛事运营、安保,现在还有防疫等,这还没算上城市基建这种非直接的支出。
那么,世界杯到底赚不赚钱?简单的结论是:进项几乎归FIFA,出项主要靠举办国。
如果一定要算总账,有专门的学术研究项目统计了从年到年的每一届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和世界杯的收支状况。由于年份跨度较大,涉及的国家也多,所以这个研究里的货币数据都折合成了年的美元购买力水平。简单说结论的话:统计覆盖到的这14届世界杯,总收入是亿美元,总支出是.4亿美元。总ROI,也就是投入产出比,是-39%。
同期的夏季奥运会,总ROI是-43%,冬季奥运会则是-52%。
如何量化“赔本赚吆喝”里的“吆喝”
所有的投入与产出,总结成一句话:对于举办国,办世界杯就是赔本赚吆喝。
所以又一个问题是,大家争着赔本,赚来的到底是什么吆喝?或者,我们该怎么量化这些吆喝?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有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最简单也最虚的一个词——热度。
关于世界杯的热度,最近能看到不少球迷在说一句话:“青春,不过几届世界杯”。也就是说,世界杯四年一届的周期,确保了它的稀有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