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始建于年。年原吉林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中心划归整合到体育学院,发展至今,学院共启“一流大学,一流体育,一流学院”的建设愿景,践行“博文强体,厚德仁育,严谨治学,创新兴院”的文化内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吉林大学“双一流”大学优势,努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体育人才。目前,学院已经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一体化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体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院长寄语
院长:裘鹏教授
学院概况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79人,讲师63人,助教1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7人,在读博士8人,引进专业海归博士3人。拥有目录外体育社会学方向博士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体育专业硕士点以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于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本科在校生人,硕士在校生人。学院重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竞技体育特色突出。建院以来,学生在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等国际和国内顶级赛事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年雅典奥运会,何影同学获得女子射箭比赛银牌;年多哈亚运会,韩玉成同学获得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冠*;年北京奥运会,张淑晶同学获得女子马拉松比赛第13名;年房胤池同学参加男子乒乓球团体赛,夺得团体冠*;年李子君同学获世界花样滑冰赛第三站女单第四名;年在白俄罗斯举办的国际乒联挑战赛中,吉林大学乒乓球队斩获女子单打冠*;年在泛波罗地海大学生运动会中,吉林大学乒乓球队斩获女子团体冠*和女子单打冠*。在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1金3银的好成绩;年第十七届吉林省运动会,获得金牌总数、团体总分第一名;年第十八届吉林省运动会,分别获得篮球和排球项目冠*;年全国大学生锦标赛,获得乒乓球超级组女子团体第一名等等。这些竞赛成绩和体育道德表现,不仅为国家和学校争得了荣誉,而且也向外界展示了吉林大学的优良校风和优秀文化,打响了吉林大学品牌,展示了吉林大学风采。
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年,本科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7%、95%、98%、94%、85%,居于全国同类体育院校前列。-年,学校本科生深造率连年保持在20%以上,除在本院攻读硕士学位外,还有部分学生保送或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深造。学院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各省市小初高学校、社会体育服务行业,占比接近60%,与专业特色契合度较高。
体育学院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学院坚持“特色创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科研理念,不断强化科研成果的含金量。目前,我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发表CSSCI检索论文篇,SSCI检索论文20篇,出版各类教材部,专著21部,译著1部,获专利4项。年获批成为中国武术协会段位考试点,年获批成立国家青少年健康研究基地,年获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年获批成立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吉林开放实验室。
宋治平体育馆外景
学院各类场馆设施齐全。现有各类室内外运动场馆面积平方米。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实验中心下设人体解剖(运动解剖)、人体生理(运动生理)、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心理学等5个实验室。
中心校区体育馆
学院注重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同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多次邀请日本东北大学、京都大学、鸟取大学、早稻田大学、宫城大学的教授和国内的知名教授、学者来我院进行讲学。我院多名教师也赴美国、英国、埃及和日本等国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体育科学研究等工作。
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体育学院将继续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立身之本和办学之基,不断总结人才培养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办学条件投入,加强内涵式发展,为实现“一流大学,一流体育,一流学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宋治平体育馆篮球比赛馆
宋治平体育馆田径馆
专业类介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能胜任社会体育方面相关工作,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要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到社会体育活动所需的组织管理、运动技能、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基本训练,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后具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专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养。
本专业学生在经过系统的教育毕业后,要获得和掌握以下知识及工作能力:
①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所需的体育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②掌握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及练习方法;
③熟悉国家有关体育活动的方针、*策和法规;
④了解社会体育活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需求;
⑤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⑥具备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健身服务、社会调查等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体育相关企业等部门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科学研究、体育活动组织策划以及体育运动技能指导等具体工作。
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
核心课程: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区体育指导员实践、体育俱乐部实践、专业创业社会调研、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
主要专业实验:主要开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健身评价与运动处方、运动营养与保健等专业实验
专业特色与专业方向
本专业特色为知识多元化,能力综合化,注重实践,突出技能,适应多种岗位。
本专业设有体育经营管理专业方向,主要为各级体育部门、各体育运动协会、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等培养有关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方向,主要为体育部门、城市社区和有关机构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娱乐管理专业方向,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各类体育娱乐中心等培养社会体育管理人才。
运动训练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敬业精神,具有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系统掌握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胜任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组织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要学习竞技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运动训练、竞赛和教学方面的基本训练,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后具备以大、中、小学学校教育为主体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裁判等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本专业学生在经过系统的教育毕业后,要获得和掌握以下知识及工作能力:
①掌握专项运动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熟练掌握1-2项运动项目的技术及训练、教学方法;
③了解我国有关竞技体育的方针、*策和法规;
④了解运动训练、竞赛和运动训练管理的理论前沿。
⑤具有初步的竞技体育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⑥具备专项运动训练、教学、赛事组织与管理、裁判等方面的基本与实际工作能力;能在学校、社会体育机构等部门从事教学、训练、竞技人才选拔与培养、体育赛事仲裁、策划、组织及管理等工作。
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
核心课程: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竞赛学、学校体育学、各运动项目专项理论与实践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运动队(校)调查、裁判实践、专业创业社会调研、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主要专业实验:主要开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保健与康复、体质测量与评价等专业实验专业特色与专业方向
本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突出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突出优势项目构建和专项技能培养;突出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特色。专业方向设有篮球、排球、冰雪等多个专业方向。
-
学院